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LAM專題上篇】博物館與圖書館裡的真人圖書?

朵朵兔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最近將會分享幾篇博物館或美術館附設圖書館的主題文章,,也會來看看LAM(library, museum, archive)之間可以有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在博物館敘述難以言說的故事」,和我們有舉辦過的真人圖書館一樣,希望能促進人們之間的和平關係,同時也重視如何接受爭議性歷史以邁向一個共享而和解的未來。

接下來要分享的,雖然同樣是蒐集並開放的真人故事,然而並非爭議性歷史,更多的是對於文化傳承與研究協助所做的努力。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文獻中心口述歷史計畫



紐約現代美術館文獻中心的成立宗旨為:「整理、保存目前不須使用的檔案,開放其使用權,同時收集與機構工作相關的文件資料。」

這些文件資料包含:
1.與美術館歷史相關的會議紀錄、委員會報告、部門文件、照片、錄音、錄影檔案等紀錄;
2.與美術館及其歷史相關的個人資料,例如:展覽承辦人員組長或部門總監;
3.與美術館相關的個人文件,例如:董事會或前任員工;
4.口述歷史。

為什麼除了蒐集整理機構原有的檔案外,還要另外去主動錄製口述歷史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彌補書面資料的不足。

機構人員有時候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會疏於記載,有時候則只留下政策制定的最終成果而缺乏過程資料,透過口述歷史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口,提供更多不同的切入觀點。

紐約現代美術館文獻中心目前已經訪談了將近80位與MOMA有關的人士,例如前任員工、董事會成員、合作過的藝術家,所有訪談都有錄音跟逐字稿公開於網站上供大眾使用。他們也針對七位對於紐約現代美術館的藏品或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家進行口述歷史蒐集,讓藝術家自行說明作品的創作動機與使用技巧,而能更完整呈現作品創作的背景。

這樣反應作者當事人聲音的一手資料,是非常具有歷史研究價值而值得保留的。博物館也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藝術家或其他受訪對象對於博物館的看法。

官網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口述歷史計畫與所有訪談影片與逐字稿,訪談對象分為7個系列:

1.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和博物館有密切關係,他們的作品在博物館內展示。有時候會特別著重於討論特定館藏,有些藝術家其實也是博物館的離職員工。

2.董事會與捐贈者:這類的受訪者會分享他們的購藏、捐贈等經驗與一些博物館的故事。

3.行政人員:這些博物館的離職員工會分享他們的專業經驗,像是展覽的歷史、購藏、博物館擴增計畫、對於藝術家或其他同事的回憶以及關於一些計畫內容的說明。

4.其他藝術人:包含與博物館有關係的藝術商、歷史學家、收藏家,討論的主題包含博物館或展覽所需要購藏的作品、博物館展示的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5.博物館建設:主要是訪談博物館於1984年擴增時的建築師、開發者、律師,也會談談博物館的雕塑花園及募資。

6.MoMA PS1:此系列會訪談跟PS1當代藝術中心(MoMA PS1)有關的人,包含慕資、策展史、與MOMA的關係。
MoMA PS1的前身是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其中P.S.的原意是「Public School,公立學校」,是由發起人海斯 (Alanna Heiss)和吉爾(Brandon Gill)於1976年找到這間位於皇后區長島市一所已經不再招生、變成一座倉儲的公立高中建築改裝而來。1997年,經過三年以保有原先高中建築內部藍圖為原則的重新設計規畫,終於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所經辦藝展的宗旨是為發掘並讓紐約當地出色的當代藝術家有一個能夠展出自己作品的平台。2000年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合併了P.S.1,之後改名為MoMA PS1,以MoMA豐富的資源和PS1的團隊繼續推動紐約市當代藝術的教育推廣,美國國內和國際的特別藝展計畫等。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656761

7.展覽紀錄片:2003至2009年MOMA的特展都會對策展人與藝術家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

每個系列裡都有一些訪談是暫時無法對外公開的,則只會列出訪談的標題名稱。

大英圖書館口述歷史計畫


大英圖書館的口述歷史館藏涵蓋眾多主題,反應了英國的生活、工作、文化與經驗,進而讓英國人能以此型塑個人記憶、認同與經驗。除了可以在館內使用這些資源,也能從網站上直接利用。大英圖書館除了與國內外的口述歷史團體保持聯繫,也會提供口述歷史方法的建議與訓練。(詳見:大英圖書館口述歷史部門館藏發展政策)

「工藝生命(Crafts Lives)」口述歷史計畫記錄了英國工藝創作者的生命故事。陶瓷、玻璃、金工、珠寶、染織與裝幀等工藝正面臨著紀錄與研究稀少的問題,這樣的生命故是訪談可以讓學者、歷史學家、學生與工藝師有新的資訊來源。這些個人的生命故事其實能讓人重建起工藝史,比對出不同時期的工藝師之間的互動關係。

這些訪談通常會在受訪者的家裡或是大英圖書館的錄音室裡進行,平均每個故事會錄製8-10小時,一個段落約為1.5-2小時。不同於新聞或是正式訪談,由於沒有預設問題,受訪者可以緩慢而自在的回憶過往,漫談自己的家庭背景、求學經驗到工作、創作方法與作品。訪談者會請受訪者挑出3到5件作品,詳細描述創作理念、材料的取得與使用方式、作品的展示或銷售方式。受訪者可以決定他的錄音要在什麼時候開放給大眾使用,每個故事都會有詳細的訪談摘要能參考。
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

臺灣也有許多博物館在蒐集口述歷史,像是國立歷史博物館,從「博物館發展口述歷史蒐藏之研究」這篇論文中可以略知一二。不過,這些口述歷史通常都是以書籍或是影像光碟的方式呈現編輯後的成果。

文化部的「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是一個交換生命故事的平台,讓每個人都可以聽到別人的故事,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

其中許多真人故事都是工藝相關的主題,像是:北港藝師傳技藝穿梭回憶,編織未來古早傢俱的漆阿嬤們的藺草從車床師傅到竹木工藝創作者動物玻璃創始人賽德克織女回饋鄉里的藝術家春仔花人生工藝留家鄉 黑手變身鋼雕藝術家木工技藝的艱辛與堅持等等。雖然這個平台是以常民生活出發,蒐集小人物們的口述歷史,然而有不少故事都來自於藝術大師們,拍攝的品質也很不錯。

工藝中心也有一系列工藝師的記錄片,從中可以更了解工藝產業與匠師精神。

不論是圖書館、博物館還是檔案館,都具有保存與傳承文化的使命,除了書籍、物件,若能記錄與分享更多真人故事,除了在此刻能以不同的活動型式與文本載體吸引民眾興趣,也能使後代能有更多還原與理解現代生活的資源。

文/ 柯俊如 2017.5.18

了解更多:【LAM專題中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的合作之道【LAM專題下篇】帶你認識博物館附設圖書館

參考資料:
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
Hughes, Hawksmoor. (2008).  Crafts Lives:oral history in the making. Art Libraries Journal, 33(4). 2008
http://www.bl.uk/collection-guides/oral-history

朵朵兔 / 圖書館員兔 & 部落格編輯兔

朵朵服務於工藝中心圖書館,希望協助讀者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快速取得正確資訊,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對工藝產生興趣與探究。歡迎常常與我互動喔!

Coprights @ 2016, Blogger Templates Designed By Templateism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